华侨大学

报刊:《华侨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撒哈拉的故事

    摘要:●陈晓丹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三毛带给我的感觉,也不想用评价的眼光去看待她的文字。她就在那里,和我谈着心,时不时点头默许。但有些故事,以前我从不提起。《撒哈拉的故事》是我接...

  • 遥远的回响

    摘要:●韦佳艺不知你是否也会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是否也会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是否也会喜欢背上行囊,做一名过客,...

  • 何以为忧,何以解之?

    摘要:●黄荣圻于我而言,每读一本书都像在看一部电影,书中各种情节在我脑海中演绎,这也是我如此喜欢读书的原因。我总是喜欢剧情性强的,有味道的书,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就是如此。初...

  • 把握生活的节奏

    摘要:●陈雪米兰·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慢》的简介是这样写...

  • 做一个“会读书”的人

    摘要:●粟小颖我们常常说自己是读书爱好者,是喜欢读书的人,却很少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会读书的人。因为喜欢阅读,只需要一双眼睛去看,一颗心去感受。可是“会读书”却要用大脑来分析,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遥远的回响

   期次:第861期      查看:80   

  
●韦佳艺
不知你是否也会喜欢扉页上有题签、页边写满注记的旧书;是否也会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于胸、时而耳提面命的感觉;是否也会喜欢背上行囊,做一名过客,携一颗淡泊从容的心行在路上……
之前看到过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许你会对这些话多一些体会。
  当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中厮磨,当他认为这种方式让文化极温暖地存在,“纵使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正如他所言,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喜欢读他别样风格的散文,不以华丽唯美的辞藻铺陈,也没有犀利的笔锋评论,更不同流水般地撰述游记。他的散文存在于一座座古迹中,存在于历史文化中。从《文化苦旅》的寻景更是寻诗,到《山居笔记》中离开熙熙攘攘的闹市,去长途跋涉,借山水与历史精魂默默对话,寻找自己在辽阔的时间空间中的生命坐标,把自己抓住。“这儿有一种旷古的宁静,这便是对话的最好环境。”他的文章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
  “文人最大的魔力,就是把那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曾在黄昏伴着钟声抵达寒山寺;在许多船家停泊的枫桥小驻;在西子湖畔赏有多位文人留下痕迹的美丽风光。而在这些古迹之上我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呀,相信人头攒动的周围应该和我一样,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古诗吧。是啊,去寻景,更是去寻诗,企盼对诗境实地的踏访。走过的路,去过的地方,何尝只为那自然山水风光,更有文化的吸引,只不过未被我们大多数人广泛认识到那早已扎根的人文意识和文化归属感罢了。
  我们都有如同作者般,冲王维的《渭城曲》就踏上寻阳关之旅并写下《阳关雪》的兴致,只是缺少了如作者般的情怀。当作者真正寻到阳关,看到所谓的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而这烽火台也已是坍了大半的土墩的时候,他没有感叹物是人非,而是在心头钦佩王维温厚的笔底,不露凌厉惊骇之色,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出这句,在我们小时候就已留下送别友人之情印象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确实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但在作者眼中,“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这里也许应该有几声与自然浑和、音色极美的胡笳和羌笛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作者由衷感慨,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也就让它们自然消失在朔风之中吧。
  余秋雨先生以直接感悟的方式探访中华文明。虽然对清代的研究数不胜数,史料文学作品也有很多,每个人对清代也都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他还是可以让清代以避暑山庄这个王朝的背影为载体,用不一样的形象解读。几个不同的朝代混杂在一起的故宫,让谁的形象也看不真切,而在这里,避暑山庄,远远地、静静地、纯纯地、悄悄地,躲开了中原王气,可以藏下一个羼杂的清代。虽然他对魏晋时代犹豫不敢动笔,可最后还是让我们看到这个真正乱世出现过的一批名副其实的铁血英雄,播扬过的一种烈烈扬扬的生命意志,普及过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政治逻辑,看到一个无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时期”发出的遥远绝响。他做到了把深涩嶙峋的思考粹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
  “魏晋风流”一脉在竹林七贤以后再无传承,“广陵散于今绝矣”成为遥远的绝响。而如今当你立于古迹之上,在沉浸于书籍中时,是否褪去了先前只为寻诗而走马观花的稚气,而多了几分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的成熟?跟随余秋雨先生的文辞,在精神的私奔中,看到历史文化,看到中华文明发出的遥远的回响。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侨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305次访问,全刊已有3257939次访问